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 > 最新动态

靶向药皮疹成烦恼,中医经方见成效

时间:2020-07-14 21:47:41  来源:  作者:

      患者李某,女,63岁,确诊肺腺癌1年半,长期服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。自服药开始,间断出现皮疹的副作用,刚开始很轻,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,皮疹越来越重,而且主要聚集在头部,从最初的小红点,后来演变成为成片的疱疹、化脓,伴疼痛和瘙痒,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。多次在皮肤科、诊所就诊,外用、内服药物用了很多,也曾多次服用中药,依然难见疗效,皮疹越来越重,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但是靶向药不能停药,后经介绍就诊于我处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一诊:头皮多发丘疹,大小不一,部分可见脓头,伴瘙痒,疼痛,二便正常,眠差,纳可,舌质嫩红,舌苔厚燥,根部偏黄,脉浮数,而有躁急之象。

 

辨证:丘疹 卫表外闭,热毒内蕴。

 

诊治:安营血之热毒,开外闭之腠理。

 

处方:消风散加减。

 

荆芥10克,荆芥穗10克,防风15克,蝉蜕12克,炒火麻仁15克,苦参15克,麸炒苍术30克,知母12克,生石膏30克,炒牛蒡子15克,川木通12克,当归15克,生地黄15克,生甘草10克,白鲜皮30克,地肤子15克,百部15克。姜枣引。5剂,水煎服,日一剂,分早晚服,嘱服药后取微汗。

 

  二诊:脓头均已消去,疼痛减轻,瘙痒仍无好转,诉服药后未出汗。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眠差。舌质嫩红,舌苔厚,根部偏黄,脉浮数,稍有紧象,躁势明显衰减。

 

诊治:续守上方,减石膏、知母清里之力,加麻黄强解表之功。

 

处方:消风散加减。

 

麻黄10克,荆芥10克,荆芥穗10克,防风15克,蝉蜕12克,炒火麻仁15克,苦参15克,麸炒苍术30克,知母10克,生石膏15克,炒牛蒡子15克,川木通12克,当归15克,生地黄15克,生甘草10克,白鲜皮30克,地肤子15克,百部15克。姜枣引。3剂,水煎服,日一剂,分早晚服,嘱服药后加服米粥,助取微汗。

(治疗前的照片因本人换手机丢失了,这张图片里服用消风散后脓疱疹都消退了)

 

  三诊:皮疹已渐渐消去,部分结痂,疼痛明显减轻,瘙痒仍无好转,诉服药后仍无汗出,有烦躁、面赤之感,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眠差。舌质嫩红,舌苔白厚,脉浮紧。

 

诊治:里热已清,邪郁于表而不得出。《伤寒论》有云: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。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

 

处方: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。

 

麻黄12克,桂枝15克,白芍15克,炒杏仁15克,荆芥穗15克,防风15克,蝉蜕15克,炙甘草10克,白鲜皮30克,姜枣引。3剂,水煎服,日一剂,分早晚服,嘱服药后取微汗。


四诊:皮疹已渐渐消去,无疼痛,瘙痒较前好转,诉服药后微微汗出,仍觉烦躁、面赤之感,无之前明显,大小便正常,眠可。舌质嫩红,舌苔白厚,脉浮紧。

 

诊治:邪郁于表,服药后微微汗出,仍觉烦躁,面赤,此病重而药轻,汗出不彻。守上方,麻黄加量以解其外。

 

处方: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。

 

麻黄18克,桂枝15克,白芍15克,炒杏仁15克,荆芥穗15克,防风15克,蝉蜕15克,炙甘草10克,白鲜皮30克,姜枣引。3剂,水煎服,日一剂,分早晚服,嘱服药后进食热粥,助取微汗。

 

按语:《伤寒论》云: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患者服药后微微汗出,仍有烦躁、面赤之感,脉显浮紧之象,故知为汗出不彻。此时麻黄已加量至18克,远超常规用量。犹记在读研期间,遇臧云彩老师治疗一顽固牛皮癣病人,麻黄曾重用至24克,收获奇效。但有是脉证,用是方药,故而大胆用之。

 


 

五诊:皮疹已消去,无疼痛,瘙痒较前明显好转,诉服药后汗出较前增多,觉轻微烦躁、面赤之感,大小便正常,眠可。舌质嫩红,舌苔白,厚度减轻,脉浮紧,紧象稍缓。

 

诊治:邪郁于表,服药后汗出较前增多,仍稍觉烦躁,面赤,但较前减轻,脉浮紧,解外与安内同举。

 

处方:桂枝麻黄各半汤合消风散加减。(患者出院,服汤药困难,给予膏方续服)

 

麻黄18克,桂枝15克,白芍15克,炒杏仁15克,荆芥穗15克,防风15克,蝉蜕15克,炒苍术15克,薏苡仁30克,赤小豆30克,当归15克,生地30克,炙甘草10克,白鲜皮30克,百部15克,姜枣引。10剂,制膏,分早晚各服一包,嘱服药后进食热粥,助取微汗。

 

半月后患者皮疹已完全消退。一月后返院复诊未再复发。

 

按语:肺癌的靶向治疗目前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最有效、最简便、最经济的治疗方法,但也常常因为一些毒副作用给病人带来困扰。比如皮疹、腹泻等。为保证治疗的继续,很多毒副作用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,中重度的毒副反应可能需要药物减量甚至停药,影响治疗效果。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的时候,不妨试一试中医药治疗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药疹范畴,多因患者体质与药毒共同作用,导致风、湿、热、毒夹杂,瘀滞皮肤,发为皮疹。夹风者多痒;夹湿者多呈蔓延之势,迁延不愈;夹热、毒者多伴有脓疱,局部疼痛。早期皮疹较小,部分自发自愈,可无明显症状;日久热毒侵入血分,或因贪凉受风,多表现为卫表与营卫同时受病,当内外同治,一旦营血得安,仍须落脚到发散之法,使邪有出路。治法不一,需据其病情、病程、以及服药后病情变化辨证论治,不可照搬此方。此医案仅为中医治疗之一隅,以此享于医患,如遇治疗难题,莫忘祖国医学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